端午節習俗

    5254閱    字型: 

 

延續數千年的端午節,其熱鬧程度僅次于春節,所以這一天也就跟春節一樣,有許多不可或缺的習俗和忌避,比如著名的賽龍舟、吃粽子等習俗。除了這些,還有驅邪避惡祈平安的習俗,一直被人們廣為重視,甚至人們對端午驅邪活動的重視程度遠遠超過了春節,最盛行的是懸掛鐘馗像和掛艾葉、菖蒲。

《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越日家家鋪陳于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于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懸鐘馗像,鎮宅驅邪。這個習俗起源于“鐘馗捉鬼”的傳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邪魔。

掛艾葉、菖蒲,驅魔祛鬼。“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家家都灑掃庭院,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芳香,婦人爭相佩戴,用以祛瘴驅邪。其實,艾葉、菖蒲都為中醫常用藥,艾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之功,菖蒲有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效果。進入夏天,蚊蠅、蟲蟻及各種細菌增多,很容易危害人們健康,古時侯人插艾和菖蒲是用以防病的,后演變成了驅魔祛鬼的習俗。

還有許多驅邪的習俗,流傳于中華各地,如飲雄黃酒、佩香囊、拴五色絲線、游百病等,尤其是雄黃酒、佩香囊、拴五色絲線,是驅除疾病和邪魔的有效辦法。雄黃酒大家都十分熟悉,這里主要談談利用佩香囊、拴五色絲線驅邪。

《歲時雜記》說:“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驅邪用品。

《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國自古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節日清晨,起床后人們第一件大事便是在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上五色線后也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此后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將其取下拋到河里。據說,戴五色線可以避開蛇蝎毒蟲和邪氣的侵害,將其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邪氣沖走,可保安康。

相關閱讀
好文推薦
稍后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