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運動和飲食,長壽的秘訣原來是這個!
字型:如何養生是現在人們追求與熱議的話題。因各國人種、氣候、食物、習俗等各不相同,健康長壽之道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卻是相同的:即長壽者都樂觀開朗、心地善良、為人隨和。
諾貝爾生理學獎得主伊麗莎白認為人要活百歲,合理膳食占25%,其它占25%,而心理平衡的作用占到了50%。那么“心理平衡”究竟怎么理解?又該怎樣做到呢?
“壓力激素”影響“心理平衡”
心理學家稱“壓力激素”為“毒性激素”,因為一個人在大發雷霆時,身體產生的壓力激素,足以致小鼠于死地。《黃帝內經》也曾記載:“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結,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所以醫病先醫“心”。
現代醫學發現人類65%~90%的疾病與心理的壓抑感有關。如果人整天焦躁不安、發怒、緊張等,令壓力激素水平長時間居高不下,人體的免疫系統將受到抑制和摧毀,心血管系統也會由于長期過勞而變得格外脆弱。
人在快樂的時候,大腦會分泌多巴胺等“益性激素”。益性激素讓人心緒放松,產生快感,這種身心都很舒服的良好狀態,可使人體各個機能互相協調、平衡,促進健康。那么,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才能更多的分泌快樂的“益性激素”,減少“壓力激素”呢?
1、確定一個目標,勤于思考
新的研究表明,“目標感很強”對健康有益。因為生活中是否有追求,決定了一個人的心態,進而決定其生理狀況。醫學界也發現,人退休后,因人生目標突然消失,身體健康和精神健康狀況均會急劇下降。為何會如此?因為如果你沒有目標,死亡便成了唯一的“目標”,那么隱藏在你潛意識里的自毀機制就會悄然啟動,讓你的身體每況愈下。勤于思考的人的腦血管處于舒展狀態,因此,經常用腦可以促進腦部的新陳代謝,延緩衰老。
2、心要靜,身要動
養心、靜心、修心、調控意識情緒是養生的基本常識,但卻經常被大家忽視。心靜則身安,身安則體健,心安體健則百病少生。動能生陽,陽氣旺盛而通達,則氣血流暢,肌肉豐滿,筋骨強健。養生專家提倡的養生的三大法寶:心要靜,身要動,營養均衡不過剩。
3、助人為樂有治療作用
研究人員發現,與人為善,常做好事,給予別人“物質上”的幫助,能使致死率降低42%;給予他人精神上的支援,能使致死率降低30%。精神病專家指出,養成助人為樂的習慣,是預防和治療憂郁癥的良方。
個案:美國一位心理學家介紹了一個女病人的故事:艾麗斯幾年前因失戀得了抑郁癥,離開東部老家,移居到中西部去生活。中西部生活節奏慢,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很溫情。好幾次,艾麗斯從停車場出來上車道,盡管車道上排著長長的車隊,但總是有人給她讓道。
這種彬彬有禮、先人后己的行為,讓艾麗斯深受感動。時間一久,艾麗斯也養成了給停車場出來的車讓道的習慣,她喜歡這種友善的行為,每一次小小的“付出”,都會給她帶來一種無可名狀的快樂。一年以后,艾麗斯的抑郁癥不治而愈了。
4、家庭和睦是長壽的秘訣之一
美國心理學教授研究發現:影響壽命的決定性因素中,排第一名的是“人際關系”。他們說,人際關系可能比蔬菜水果、經常鍛煉和定期體檢更加重要。家庭和睦、與朋友相處愉快,有一個較好的人際關系是長壽的秘訣之一!
美國一位精神病學家一項長達25年的“人格與心臟關系”的跟蹤調查發現:心胸狹隘、名利心重、敵視情緒強的人,死亡率高達14%;而心胸開闊、助人為樂、性格隨和的人,其死亡率僅為2.5%。心臟病的發病率,前者也是后者的5倍。
分析其原因,他說:人際關系不好,令其心里充滿著憤怒、怨恨、敵對和不滿情緒,會致使交感神經時常處于亢奮狀態,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分泌得過多。
5、付出友善就會收獲友善
當我們對別人微笑時,別人也會以微笑相迎。無論是和朋友在一起,還是與老同學聊天,記得都要保持微笑,付出友善。這個友善包括:贊美、幽默、微笑、尊重、禮讓、隨和、包容、寬恕、體諒、同情、忠誠、傾聽等。只有這樣,我們才會收獲別人的友善,心情也會更好。
6、情緒不佳,恐導致肝病
肝對血迴圈量的調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人在情緒不佳、生氣郁悶的時候,也會影響肝的疏泄,而出現肝和肝經氣滯血結的情況。
在現在社會競爭激烈,人的精神壓力也隨之增大,于是各種負面情緒會經常影響到人的健康。其實,決定人壽命長短的不僅僅是吃和運動,而是藏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那就是:尊重、助人、感恩、包容、幽默,還有愉快的心情和積極的心態。
源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