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告訴你,為何做人就應該走中正之道
字型:
這個話題,最好是從蔣介石講起。蔣介石對《易經》有研究,或者,至少說是感興趣。這個,從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來。他的名字,應該是后來自己起的。
介石是字,中正是名,都是自己起的。這個名與字都來自于《易經》的豫卦六二爻辭:“(豫卦)六二,介于石,不終日,貞吉。《象》曰:‘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
不過,從所起的這個名字來看,蔣介石對于《易經》研究得不算太深,不然他就不會起這個名字了。首先這個豫卦,雷地豫,春天之卦,有生發之氣。但是,卻無帝王之象,所以,蔣先生雖然打得了天下,但最后還是退避到臺灣。不過,豫卦是歡樂之卦,所以,整個來看,蔣介石過得還是不錯的。
他的名字取自六二的卦辭,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九五為君,六二為臣,他怎么會自取臣位?難道那時他還沒有當元首的打算?
所取的豫卦的這個卦辭,頂多算是中上,不能說是大吉。“介于石,不終日,貞吉。”介于石,就是夾在兩塊石頭中間,不終日,就是不能長久。貞吉,就是不能有大的作為,能安守天命的話,會是吉的。“不終日,貞吉,以中正也。”不能夠長久,但是,能安守天命就會吉,是因為中正的緣故。所以,后來蔣介石沒有死拼,逃到臺灣,偏安一隅,倒也自在。這都應在了他這個名字上了。
這里提到了,“貞吉,以中正也”,這就應了這次的話題,做人要中正。那什么是中正呢?
還以豫卦為例。我們平時看到的所說的六十四卦,是六爻卦,一個六爻卦是由兩個三爻卦(叫經卦)組成的。所以,二爻與五爻,分別是下面與上面兩個經卦的中間一爻。中正的中就是這么來的。
初、三、五這三個爻的本位為陽,二、四、上的本位為陰,得位了就叫正。比如上面這個豫卦,二爻為陰爻,這就得位,又是處在下卦的中間,所以說是中正。那如果這一爻變成陽,那么這個卦就成雷水解卦了,解卦的九二象辭曰:“九二貞吉,得中道也。”你看,這里只提“得中道”,就不說“中正”了。因為,得中,但是不正。
孔夫子總結說:“初難知,上易知,二多譽,五多功,三多兇,四多懼。”二多譽,五多功,原因就是因為得中的緣故,那如果再正,那就更好了。《易傳·系辭傳》云:“諸卦二五,雖不當位,多以中為美。”所以,得中很重要,相比而言,比得位更重要些。
為什么得中好?舉例,就象一個人,太年輕,沒經驗,做不成事,等老了,又力不從心,最好的時間是中青年。這就是得中的道理。又比如,在一個家庭里面,男人干男人該干的事,女人干女人該干的事,這就是得位。
《易經》教我們要中正,儒家講究中庸,佛家的“覺、正、凈”也是離不開一個“正”字。有沒有講到“中”呢?當然有,平常心是道,這個平常心就是“中”。佛家修行到最后,就是圓融,什么是圓融?圓融就是中正。
不過,說著容易做著難。就象走鋼絲,只要中正,那走起來就沒事,但是,走走看,很難很難。又象開車,一直左開,不對,一直右開,也不對,左左右右,最后走一個中線,這就在道上了。如果一直左或者一直右,那不開到溝里了?這就是中正的道理。
世上的事情,都是這樣,都是要學的,不會說什么一開始就對,也沒有說什么是一直對的。都在變化,在變化中去把控好方向,使得始終在中正的道上。做人也是如此,活到老學到老。左邊走偏了,就往右拉回來,右邊走偏了,就往左拉回來。人就是在不斷的犯錯改錯中行進的,用佛家的話來講就是“修行”,邊行邊修,修正了再行。
所以,上次一朋友問,誰是修道的?我反問說:“誰不在道上?誰不在修行?”不是那些道士或和尚他們在修行,我們每一個人,都行走在人生的道上,都在修行。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
那怎么樣才知道自己是不是走的正道?是不是走偏了?有很多的方法來衡量。儒、釋、道,包括世間的各種學問,都是研究道的,不過,相比而言,儒、釋、道歷經幾千年的考驗,研究得更深一些,也更靠譜些。最簡單的,給自己起一卦,一看,動爻如果不在二、五爻上,而在其他的爻上,那就說明,自己“不中”,“不中”,用河南人的話說,就是不行,那就要調整了。
所以,《易經》是干嘛的?《易經》是研究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如孔子所說:“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無不利。”說白了,就是明道,依道而行,按規律辦事,不斷修正自己,而不是占問個吉兇就完事,能這樣子才是真正的學《易經》。
源自:英豪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