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人年過半百就衰老?古代中醫論縱欲之危害

    字型: 

縱欲喪德亡身,本是古代人人皆知的道理。可是到了現代,人們的觀念受到了誤導,也就不當回事了。傳統道德認為欲不可縱。出家人必須恪守戒律,絕對禁欲;不出家人根據中國儒家經典也好,根據外國《圣經》十誡也好,都絕對不能婚姻出軌;從道家修命角度看,無節制的夫妻生活是非常不可取的。這是中外傳統古訓。

《左傳》中縱欲致病的故事

昭公元年,晉侯(晉平公)向秦國請求良醫,秦伯派醫和前去。

醫和診視晉侯后說:“這病沒法治了,這叫作像‘蠱’一樣的病。不是因為鬼祟,不是因為積食,而是因為親近女色,被其迷惑而喪了‘志’。”

晉平公問道:“女色不可接近嗎?”醫和答道:“應當節制。前代圣王創造音樂(繁體字‘樂’與‘藥’相關),是為了節制百事。所以音樂有宮商角征羽五種音節,旋律快慢首尾連貫,達到音節就降下來,連降五次后就不能彈了。再彈奏,人的手法就會煩亂,出現靡靡之音,惑亂心神,充斥雙耳,使人忘記了平和,君子不聽這種音樂。”

“人對待事物也是這個道理,當事物讓人煩亂時,就應當舍棄它,這樣就不會得病。君子過琴瑟和諧的夫妻生活,要用禮儀來節制,絕非用來惑亂心神。⋯⋯房中女色,既讓人感官刺激導致身體燥熱,又讓人暮氣沉沉導致心神惑亂,如果沒有節制就會生內熱蠱惑病。如今國君您縱欲無度,不分晝夜,既不節制人欲,又不順應天時,怎能不病到如此地步呢?”

在中醫看來天陽地陰、上陽下陰,體現在養生上就是人胸懷應該如天般霽月光風,陰精應該如地般固藏堅貞。沉溺女色讓人戀戀不舍、陰精動搖,與養生要求正好相反。

《黃帝內經》:為什么人年過半百就衰老了?

黃帝問:“我聽說,上古之人壽命都超過一百歲而動作不衰;今天的人年過半百就動作皆衰。這是因為時代變了呢?還是因為人偏離道了呢?”

岐伯回答:“那些懂得道的上古之人,取法陰陽,合乎術數,飲食有節制,起居有規律,不胡亂房勞,所以能精神貫注于身體,盡享天年,壽命超過一百歲才離世。今天的人不然,今天的人把酒當成水喝,把胡鬧當成常態做,醉醺醺的入房,在縱欲中泄盡陰精、失盡純真。今天的人不知道保持腎精充實,不知道時時約束心神,只圖痛快發泄,倒行逆施,起居沒有規律,所以年過半百就衰老了。”

“⋯⋯上古之人志向高、欲望小,心態安、恐懼無,身體勞作、精神不累,心平氣順,都感到滿足。所以上古之人吃飯香,穿衣自在,生活快樂,不攀比,人人心靈純樸。”“上古之人之所以壽命都超過一百歲而動作不衰,是因為生活有道德,疾病就構不成危險。”

古代中醫認為縱欲不合于道,清心寡欲的心態才是合于道的,現代社會卻色情泛濫、物欲橫流,好像人不追求“性”福,人一輩子就白活了。其實恰恰那些色情的東西讓人類婚姻生活沒有幸福感。正如經歷過苦日子的人容易覺得自己幸福一樣,貞潔的人也容易覺得自己婚姻幸福。倒是縱欲的人欲壑難填,不斷追求所謂人生幸福,卻越追求欲望越大,永遠也得不到持久的幸福,徒然在一次次飲鴆止渴中敗壞了道德,折損了壽命。

 

《千金要方》:孫思邈告誡70歲老漢,節欲方能保命

昔時在貞觀初年,有一位七十多歲的鄉村老漢來問孫思邈:“數日來我陽氣越來越盛,白天也想與老婆同寢。我這老頭子有這種事,不知是好是壞?”

孫思邈回答:“這是大不祥!你不知道油燈嗎?油燈將油枯燈盡時,必定先暗下去,再亮起來,隨即熄滅。如今足下年邁桑榆,早就應該閉精息欲,忽然春情猛發,難道不是反常嗎?我真為足下擔憂!你一定要當心啊!”老漢不當回事,四十天后發病而死。

孫思邈說:“像這樣的人并非一例,我姑且記載下一例,以告誡將來人。”

“善于養生的人,凡是覺得陽事旺盛,一定要謹慎地抑制它,不可放縱色欲之心來傷害自己。倘若一度抑制了色心,就一度火滅,一度增油;倘若不能抑制色心,縱情泄精,就等于在油燈將滅時更加減少燈油,這種情況自己怎能不深防!令人痛心的是,人在少年時不知道這個道理,即使知道了也不能信奉實行;人到了老年才知道這個道理,可惜已經晚了,難以養好病了。”

為什么中醫把閉精寡欲看得如此之重?因為先天難補。靠后天吃藥無法彌補先天根本上的不足,中醫對此束手無策,只有重視后天養生,勸人后天節欲、斷欲,能不泄就是補。這并非什么迷信,現代醫學上也認識到人的基因鏈會越用越舊,發生損傷又難于修復,人體的衰老因此也就變成不可逆的。

既然常人衰老不可逆,那么不修命又想保命的唯一辦法就是延緩衰老。而縱情洩欲卻如同伐性之斧,在不斷砍伐樹干,加速衰老。現代醫學也發現了縱欲使人的免疫力降低,身體變差。人身體老是處于亞健康狀態、損耗狀態,實際上不就是折損了未來壽命嗎?

當然,現代有的人簡直把欲望和執著看得比命還重,所謂“過把癮就死”,這完全與養生之道背道而馳了。節制在后天人生中看似本可盡情享受的情欲,確實會帶來苦,但卻是保命之路。

《脾胃論》中李東垣:保命比足欲更重要

李東垣說:“名與身,誰與你更形影不離?身與利,誰對你更重要?”

“假如一個人效仿隋侯,用金珠當彈子,來射千仞之高的小雀,世人一定嘲笑他:怎么為得到如此輕微的東西,失去如此貴重的東西!我的殘軀六十有五歲,視力和聽力就大半不行了,全身百脈沸騰,心力交瘁,身體如同眾脈漂流,閉眼就覺得魂如浪去。我的神氣比以前憔悴、飲食比以前減少,連應付日常的人事都讓我病情增重,我現在有的一點身體健康,難道不比隋侯的金珠更珍貴嗎?”

“如果病人能夠安于淡泊,少思寡欲,少說話來養氣,不妄自勞累來養形,虛心寡念來維持精神,將生死得失看淡,安于命運的定數,生死得失既然看輕,人身氣血自然和諧,病邪沒有容身之地,病情又怎能加劇?如果人能保持如此心態,也就離養生之道不遠,可謂得其真趣了。”

李東垣頗為慈善,不比現在一些醫生,有了名氣后,與其看十個五元的病人,不如看一個五十元的病人。他因慈善出名后,應診非常繁忙,以致于心力衰竭。他用自己的實際教訓告誡人要重視身體健康,有了健康身體才有一切,假如人沒了健康身體,那真是求一刻輕松也不可得。

用性命換來的名利這些身外之物到那時享受得了嗎?得過重病的人都知道這千真萬確。李東垣感慨地說,如果自己少應付點人事,少說話少操勞,自己的病就不會這么重,因而告誡病人要好病就得清心寡欲,看淡生死得失。這是很有道理的,如果病人心里牽掛很多,吃不好,睡不好,他的病能好得快嗎?當然李東垣自己沒有做到,自己當醫生還把自己身體搞壞了,那是因為他關心病人甚于自己造成的,而不是他不懂其中道理。

人應不應該縱欲?正統夫妻生活需不需要節欲?出家人必不必須禁欲?這在傳統古人眼里是很簡單的道理,可受到現代觀念薰染的人已經不知道了。筆者愿讀者能因此認識到節欲的重要性,了解古人和修煉人的心境心態。

源自網路

本文圖片源自千庫網

相關閱讀
好文推薦
稍后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