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曆七月十四這一天 古人都會做什么事?

    字型: 

明代錢谷《蘭亭修禊圖》局部圖

今天9月1日正是黃曆7月14日,是秋日祓禊(fú xì )之日。在說秋日祓禊之前,先來說說祓禊。

“祓禊”是古代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除去不祥的祭祀活動,春日祓禊是在每年三月初三日上巳節,而秋日祓禊則相對應在每年七月十四日。

古人修禊

周代,已有水濱祓禊之俗。祓,念fú(福),意為用齋戒沐浴等方法除災求福,祓除病氣和不祥;禊,念xì(細),是修潔、凈身。祓禊,經常被錯認錯念,可見這一古老習俗已被遺忘許久。

祓禊是通過洗濯身體,達到除去兇疾的一種祭祀儀式。《周禮・春官》云:“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

秋禊,多在宗廟、社壇或水邊舉行。方式多樣,有的舉火,有的薰香沐浴,有的用牲血抹身,以去垢返潔。人們為了辟災祛邪,紛紛在這天跑到村邊郊外的江河邊祭祀,然后用香草浸泡的“藥水”沐浴,相傳可以祓除不祥。

秋季祓禊來源于春季上巳節的祓禊活動。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水上之類。釁浴:謂以香熏草藥之湯沐浴。”《詩經》中也有相關詩篇,《詩經・鄭風・溱洧》。“唯溱與洧,方洹洹兮,唯士與女,方秉蘭兮。”韓詩注曰:“謂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續魄,祓除歲穢。”反映了當時鄭國的風俗,“三月上巳之辰,此兩水之上招魂續魄,拂除不祥,故詩人愿與所悅者,俱往觀之。”

漢代學者應劭在《風俗通義》一書中認為,祓禊活動遠在殷周時就已經形成,政府還專門設定女巫之職進行主持。上巳日正當季節交換,陰氣尚未退盡而陽氣“蠢蠢搖動”,人容易患病,所以應到水邊洗滌一番。所謂“禊”,即“潔”,故“祓禊”就是通過自潔而消彌致病因素的儀式。為什么要選在巳日呢?應劭解釋說,“巳者,祉也”,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臨。

明代錢谷《蘭亭修禊圖》局部圖

修禊之演變

修禊活動因為多在郊外的江河邊舉行,所以漸漸成為文人雅士的一種聚會活動。自從東晉永和九年(西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名士謝安、孫綽等41人曾在會稽山陰的蘭亭水邊舉辦修禊活動之后,修禊更加成為一種文人的雅集活動。

除了“蘭亭修禊”之外,還有揚州的“紅橋修禊”活動,因為紅橋修禊活動影響越來越大,本來是一座木橋的“紅橋”,在乾隆元年被改建為石拱橋,并改名為“虹橋”。乾隆年間,杭州詩人汪沆來到揚州看望老師厲鶚時,耳聞了紅橋秋禊的盛事,便與三位詩友一道,泛舟湖上,載酒載歌,詩文相和,寫下《紅橋秋禊詞》:“垂楊不斷接殘蕪,雁齒紅橋儼畫圖。也是銷金一鍋子,故應喚作瘦西湖”。知道這位不太出名的詩人的詩句之人,應是寥寥無幾,可是“瘦西湖”一名卻被傳揚開來。

其實揚州的“瘦西湖”本來并不是個湖,是一條人工河。據說,隋唐時就有了,叫保障河,又叫炮山河,顧名思義應該是護城河。如果現在還叫保障河、炮山河,估計到了揚州的人聽這土氣的名字沒幾個想去游覽的。可是自從和杭州西湖掛上鉤的“瘦西湖”之名傳揚開來之后,成為每個到揚州的人必去的地方。

春禊讓紹興蘭亭流傳千古,秋禊讓瘦西湖揚名天下,是不是很有趣?

圖文源自:看中國(原文

相關閱讀
稍后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