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與《周易》的關系

《周易》在中國文化史上地位重要而且特殊,對后代的影響非常大,中國歷史上良多著名的典籍和著作都與《周易》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周易》為漢、唐、宋明的文化學術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直至本日,仍能給大家以深刻的啟迪。

《周易》分經傳兩部分。傳說“上下經“是周文王所作,但無確切證據。今天多數哲學史家都承認《周易》上下經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周易大傳》十篇傳說是孔子所作,亦無確鑿證據。然而有兩件事實是確定無疑的:第一,《大傳》是孔門弟子或再傳弟子所傳授的;第二,《大傳》在歷史上是以孔子手著的名義發生影響的。

在年齡戰國時期,《周易》已為各國卿大夫所傳誦。《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晉師救鄭“,知莊子評論云:“此師殆哉!“引用《周易.師卦》:“師出以律,否臧兇“。又昭公元年“晉侯求醫于秦,秦伯使醫和視之“,引《周易.蠱卦》:“女惑男,風落山“云云。此外以《周易》進行占卜的事例尚多,足證《周易》在年齡時已流傳于周、魯、秦、晉諸國了。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象》、《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這當是根據當時儒家學者的傳說。《大傳》對“上下經“作了較詳的詮釋,提出了良多非常深刻的哲學觀點,從而使《周易》成為一部哲學典籍。《莊子.天下篇》說:“《易》以道陰陽“。其所說的《易》顯然包括上下經與《大傳》。《漢書.藝文志》著錄“《易經》十二篇“,顏師古注:“上下經及十翼,故十二篇“。“上下經“及“十翼“統稱為《易經》了。 《周易大傳》的一個特點是提出了一個博大深微的天道論。《論語》和《孟子》中關于天道的言論很少,在先秦儒家典籍中,惟有《周易大傳》含有較詳的天道論。對于天地的本原,對于天地萬物的普遍規律,都提出了精湛的觀點。這些學說增補了《論》、《孟》的不足,為后儒建立本體論體系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周易》經傳在漢代居于五經之首。《漢書.藝文志》的《六藝略》首列《易經》。《漢書.揚雄傳》贊述揚雄云:“以為經莫大于《易》,故作《太玄》,傳莫大于《論語》,作《法言》。”以為經莫大于《易》,這是漢儒的共鳴。三國時代,玄學興起,老莊之說流行起來,儒家經典之中唯有《周易》仍受尊崇,與《老》、《莊》并稱“三玄“,列為玄學的經典之一。

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經過魏晉南北朝,佛教逐漸流行,到隋唐時代,佛教高度繁榮,泛起了中國化的佛學。當時“儒門恬澹,收拾不住人才“,良多人都被佛教吸引去了。韓愈力圖復興儒學而未獲成功。直到北宋中期,理學興起,才恢復了儒學作為統治思想的權威。

理學何以能回應佛教的挑戰而贏得統治的地位呢?理學的創始人周敦頤、張載以及程顥、程頤,大都“出入老釋幾十年,返求諸六經而后得之”(幾十年是說幾乎十年,不是說數十年)。即在儒學經典中找到了理論根據,從而建立了自己的完整遂密的學說體系、超越了佛老的思想水平。從理學家創始人的學說來看,他們主要是得力于《周易》經傳,他們都是憑藉《周易》經傳而建構自己的哲學體系的。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固然接受了道家的影響,但其中“太極“、“陰陽“都是來自《易傳》的,篇末贊《易》云:“故曰‘立天之道日陰與陽,立地之道日柔與剛,立人之道日仁與義。又日: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表明了自己的思想淵源。所著《通書》首章亦云:“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通書》本名《易通》,亦與《易傳》有密切的關系。

張載早年著《易說》(即《橫渠易說》),著重闡發了《周易大傳》中的辯證觀念與唯物主義思想,晚年又將《易說》中的精粹文句收入所著《正蒙》之中,這表明張載的主要思想是在鉆研《周易》時提出的。《正蒙.太和篇》云:“太和所說的道,……語道者知此,謂之曉得;學《易》者見此,謂之見《易》。“又云:“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隱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顧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從來,則深于《易》者也。“這即表明,他的基本哲學觀點是深研《易經》而引發出來的。

二程論學,頻繁引用《周易》、《論語》、《孟子》、《大學》及《中庸》。他們的倫理學說宗述《論》、《孟》,在熟悉論方面兼采《中庸》“學、問、思、辨“與《大學》“格物致知“之說,在本體論方面,則歸本于《易傳》。二程的基本范疇,如“道、器“、“形上、形下“、“生“、“易“等等,都來自《易傳》。《周易大傳》是二程學說的重要根源。

隋唐佛學,如天臺、華嚴,雖各自建立了獨具特色的體系,但論其傳承,則遠紹天竺,尊仰釋迦。禪宗最具特色,論其傳承,亦遠尊釋迦,近親達摩,都推崇印度佛教的“法統“。宋代理學,雖吸取容納了佛學的一些思想資料,但論其傳承,則莫不紹述孔顏思孟。韓愈以來的“道統“之說,雖有其狹隘的束縛人們思想的一面,也有其維護民族傳統、保衛民族尊嚴的一面,這都是值得留意的。佞佛之士誹謗宋儒為“陽儒陰釋“,那是分歧事實的。理學兼取釋老的一些思想觀點,突破了漢唐儒生之拘陋,這恰是宋儒的優點。值得惋惜的是,宋儒對于墨家之學無所了解,不能容納墨學的優長。

《周易大傳》內容豐湛,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歷久常新的義蘊,具有令人贊嘆的感染力,因而熔鑄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我以為,《象傳》所說的“天行健,君子以發奮圖強“、“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可以說集中表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這兩條是以孔子的名義發生影響的,在長期歷史中,廣泛地受到人們的服膺尊崇,激勵著泛博民眾奮發前進、在困難眼前決不屈服,同時保持著泛闊的襟懷胸襟。直至本日,“發奮圖強“,“厚德載物“對于大家仍然起著鼓舞激勵的作用。

然而,也要看到,歷代易學亦多虛妄之說。《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漢儒言象數,去古未遠也,一變而為京焦,入于譏祥;再變而為陳邵,務窮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盡黜象數,說以老莊,一變而胡瑗程子,始闡明儒理,再變而李光楊萬里,又參證史事,《易》遂日啟其論端。此兩派六宗,已互相攻駁。又易道泛博,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至于本日,異論疊出,《易》說較往昔更繁了。大家今天研究《周易》經傳,應以實事求是為準則,力求避免任何穿鑿附會之談。 應該承認,《周易》經傳在歷史上對于文化學術的發展曾經起了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而且在今后仍能發人神智,仍然具有充沛的生命力。

分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