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各朝代國號的由來 你知道幾個?

    字型: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華幾千年歷史,從夏朝開始,后續朝代更迭,新朝建立都會有一個“國號”,作為一朝的國稱,如: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那么,你知道這些國號的來歷嗎?

大禹

夏(約前2070年~前1600年)

開國君主:夏啟

末代君主:夏桀

夏朝,歷史上慣稱為“夏”。關于夏朝國號的來源,有十幾種說法。比較傳統的說法,根據司馬遷的記載,“夏”是姒姓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鄩氏等十二個氏族組成的部落的名號,其中以“夏后”為首,夏朝開國后就以部族名為國號。

唐朝張守節認為,“夏”是大禹受封在陽翟為“夏伯”后而得名。還有一說,“夏”是從“有夏之居”、“大夏”地名演變而來。

商王成湯

商(約前1600年~前1046年)

開國君主:商湯

末代君主:商紂王(帝辛)

首都:朝歌(今河南鶴壁市)

帝舜時期,商朝先祖契輔佐大禹治水有功,而受封于商邑(今河南商丘),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契的后代子孫成湯遷居到亳。夏朝末年,由于夏桀逆天背道,成湯放逐夏桀,建立新的王朝,以先祖的封地稱號“商”作為王朝國號。

周武王

周(前1046年~前256年)

開國君主:周武王(姬發)〔西周〕

末代君主:周赧王(姬延)〔東周〕

首都:鎬京(今西安)、洛邑(今洛陽)

周人先祖古公亶父(姬壇,周太王)遷到周原,率領族人建立城邑,接受商王冊封,由此繁衍為一個方國,稱為“周”或“周方”。周人首領稱為“周侯”、“周方伯”或“周王”等。

甲骨文的周字,形狀是田中有米。殷商時期,周族所在地世代都是產米的地區。在甲骨文中,有殷周互相交通的記載。商王武丁早年,曾到渭水一帶,周人向商王朝貢,并且周人的質子也前往殷商服事君主。周武王姬發滅商以后,便以“周”作為國號。

秦始皇

秦(前221~前207)

開國君主:秦始皇(嬴政)

末代君主:秦三世(子嬰)

首都:咸陽(今陜西省咸陽市)

秦朝的國號來自于地名。據《史記》記載,秦人是顓頊帝的后裔,秦人先祖大費(也稱伯益),協助大禹治水有功,后又輔佐舜帝調馴兇猛的鳥獸,舜帝賜姓嬴氏,所以秦朝皇室都是嬴姓。

到周朝時,伯益后代嬴非子善于養馬,因牧馬有功,獲得周孝王封賞,賜其封地“秦”,秦地后來成為周朝的諸侯國。秦始皇嬴政一統天下,便以“秦”為國號。由于統治者姓嬴,又有嬴秦之稱。

漢(西漢 前202年~8年12月)、(東漢 公元25年~220年)

開國君主:漢高祖劉邦〔西漢〕、漢光武帝劉秀〔東漢〕

末代君主:漢獻帝

首都:長安、洛陽

秦朝末年,群雄起兵反抗暴政。項羽領兵攻入咸陽后,將中原大地分封給各路反秦將領,劉邦被封為漢王,領地是巴、蜀和漢中四十一縣,都城為南鄭(今陜西南鄭)。后來,楚王韓信助劉邦打下漢室天下,因劉邦曾被封為漢王,,便以“漢”為國號,后世人們稱之為漢朝。

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定都長安,又稱“前漢”;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又稱“后漢”,史稱東漢;西漢與東漢合稱兩漢,即為漢朝。后代的三國時期漢昭烈帝劉備建立蜀漢,自稱季漢,又稱西蜀。

晉(266年~420年)

開國君主:晉武帝司馬炎〔西晉〕、晉元帝司馬睿〔東晉〕

末代君主:晉恭帝司馬德文

定都:洛陽〔西晉〕、建康(今南京)

晉朝又分為西晉和東晉。西晉由晉武帝司馬炎建立,東晉則由晉元帝司馬睿所建,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屬于偏安政權,北方被五胡入侵。

周朝時期,因晉文公帶兵協助周襄王恢復王位,周襄王將太行山以南、黃河以北的土地,包括溫縣在內賜給晉國。司馬家族所在地就是在河內溫縣。司馬懿之子司馬昭受封為“晉公”,滅蜀后進爵為“晉王”。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繼承他的晉王爵位,于265年自立為帝,承襲了爵位名稱,定國號為“晉”。

隋文帝楊堅

隋(581年~619年)

開國君主:隋文帝楊堅

末代君主:隋煬帝楊廣

首都:洛陽

隋文帝之父楊忠,曾被北周封為“隨國公”。“隨”本是古國名,姬姓,戰國末年屬于楚國,西魏大統元年置隨州。大象二年(580年)12月,楊堅晉封“隨王”。北周靜帝禪位,楊堅稱帝,定國號“隋”。

據元初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楊堅承襲父爵,為“隨國公”。但楊堅認為“隨”字有帶“走”之意,頗為不吉利,所以楊堅稱帝后,將“隨”改為“隋”字,定國號為“隋”。.

唐高祖李淵

唐(618年~907年)

開國君主:唐高祖李淵

末代君主:唐哀帝李柷

首都:長安、洛陽

唐朝的國號為“唐”,因國君姓李,故稱李唐,尊稱為“大唐”。

關于“唐”的來歷,也有不同說法。一說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李淵出生于長安,七歲時繼承唐國公爵位。李淵開國后,就以爵位定名國號。

另一說,上古時期,帝嚳之子堯帝,十三歲時封于陶,十五歲改封于唐地(今山西臨汾),二十歲時,堯登帝位,定都平陽(今山西),號稱為陶唐氏。堯帝后裔仍然封在山西,成為一個諸侯國。據《漢書‧地理志》所述,晉陽古時稱為唐國。李淵擔任山西太原留守,李淵父子于晉陽起兵,所以國號“唐”帶有發祥地的涵義。

宋(960年~1279年)

開國君主:宋太祖趙匡胤〔北宋〕、宋高宗趙構〔南宋〕

末代君主:宋末帝趙昺

首都:汴京(今開封)、臨安(今杭州)

趙匡胤因其發跡在宋州,故國號曰“宋”,因皇室姓趙,故也稱作“趙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為火德,故又別稱“火宋”、“炎宋”,尊稱為大宋。宋朝定都開封,稱為東京。由于疆域相對南宋而言到達黃河以北,所以被后世稱之為北宋。

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東京,北宋亡。宋高宗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登基繼承皇位,改元建炎,重建宋王朝,史稱南宋,趙構成為南宋第一位皇帝。紹興八年(1138年),以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為行都,稱為行在。

元世祖忽必烈

大元(1271年~1368年)

開國君主:元世祖忽必烈

末代君主:元惠帝妥懽帖睦爾

首都:大都(今北京)

元朝由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其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國。元朝的正式國號叫大元,至元八年,元世祖忽必烈頒布《建國號詔》,向天下詔示,他所建立的王朝是繼堯、舜、禹、成湯以來的正統王朝,并取《易經‧干篇》的“大哉干元,萬物資始”之義,建國號為“大元”。由此開啟在國號前加“大”字的先例。

明太祖朱元璋

大明(1368年~1644年)

開國君主:明太祖朱元璋

末代君主:明思宗朱由檢

首都:應天府(南京)、順天府(北京)

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1328年—1398年)平定陳友諒、張士誠和方國珍等群雄,建立大明朝。

關于明朝國號的來歷,說法不一。根據明臣柯仲炯所說,明太祖朱元璋定鼎金陵,傳說此地是火神祝融的故墟,而祝融大明,容光必照,所以建國也必是以大明光耀天下,安定黎民,所以建國號大明。而根據五德終始說,大元是金德,明是火德,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金。又因皇室姓朱,稱朱明。

清太宗努爾哈赤

大清(1616年~1912年)

開國君主:清太宗努爾哈赤‧皇太極

末代君主:宣統帝愛新覺羅‧溥儀

首都:北京

明朝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后金。1636年,皇太極稱帝,改國號“金”為“大清”。清朝國號同大元、大明一樣,都是雙字。

有學者推測,在《欽定滿洲源流考卷一》中,乾隆皇帝御制韻詩有“天造皇清,發祥大東”之句。如果按照漢文釋義,《說文解字》認為“皇,大也”,《釋名‧釋言語》說:“清,青也。去濁遠穢,色如青也。”王先謙《釋名疏證補》:“葉德炯曰:‘清、青古通。’”因此有學者認為,“皇清”就是“大青(清)”的意思。也有人認為,無論“清”字還是“滿洲”,都帶有水,很符合五行學說的水克火,寓意大清之水滅大明之火。

本文源自:看中國(原文

圖片源自:維基百科

相關閱讀
稍后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