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握吉運,福運備至,扇子的文化你了解多少?

    字型: 

立夏一過,便迎來陣陣暑意,太陽不知倦意,每每俏皮于空中,自是愉悅。關于夏天,最難忘的記憶怕是童年里的蟬鳴,和奶奶手中那不知疲倦的扇子。“麥天已過,薄衣輕扇”。扇子這種夏季小物,是一個詩人對長夏的記憶。扇不僅僅是夏日納涼之物,也與運勢息息相關,且聽我慢慢說來~

中國傳統的扇文化起源于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烈日炎炎的夏季,隨手獵取植物葉或禽羽,進行簡單加工,用來擋住太陽產生風,故扇子有障日之稱,這便是扇子的初源。

"以木曰扉,以葦曰扇",最早的扇子是用葦做成的權力象征物,扇子起初的功能并不是用來納涼,而是皇室為了彰顯自己的地位與特權的儀仗扇。

錦雉翠羽,遮塵蔽日,帝王威嚴,多加儀度。隋唐之后,羽扇與紈扇大量出現,而這時期的文人墨客喜愛把玩扇子,視其為"懷袖雅物"。扇的形制有很多,可大致分為三種,折扇、羽扇、團扇。

1、折扇

“雙環結成連理枝,舒卷隨人意。半輪秋月明,一片春云膩。到手時清風陣陣起。”明代瞿佑的這首《北雙調·清江引》,很形象地描繪了折扇的用途及好處。

折扇,在古代又稱為折疊扇、聚頭扇、撒扇等,品種有紙折扇、象牙扇、貝殼扇、檀香扇、孔雀翠羽扇等,其中紙折扇的使用最為普及。“扇畫必有書畫佳者”,因此,有“袖懷雅物”之稱的折扇頗受文人雅士所愛。

2、羽扇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每每讀到蘇軾的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腦海中總是浮現出三國時期赤壁之戰的壯闊而悲烈的場面。而諸葛亮仿佛只要輕搖一下鵝毛扇,便能妙計橫生,運籌帷幄。

但其實,這把鵝毛羽扇在諸葛亮的眼里,是愛妻贈予他的定情之物,不僅寓意“禮輕情意重”,更是讓他養成了遇事要沉穩淡定的習性。所以,一把羽扇,正是諸葛亮泰然處世的智慧的象征。

3、團扇

團扇,漢代即有,又稱紈扇,或是合歡扇,盛于西漢至宋朝的一千多年間。外形多團圓似明月,氣質也更加溫婉秀麗,常見于詩人筆下,常見于美人指間。輕盈若無,又風雅之極。微微搖動,恍如明月流光,別有一番風情。

“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這是西漢著名才女班婕妤所作的一首《怨歌行》,將一把絲織品織就的圓形扇子,比喻為夜晚天空上方一輪皎潔的明月。而詩中的“合歡扇”即最受女子追捧的團扇。中國人向來以十五的滿月寓意人間團圓,故“團扇”正好切合此意。“裁作合歡扇,團圓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

4、扇面

說完扇子的形制,便要說說扇子的藝術,扇子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自然少不了“筆墨伺候”。古代文人墨客,多喜愛用“扇”傳情,寄情于山水,賞花鳥樹木,或提筆作詞,或以此為紀。

文獻記載,以東晉王羲之書老媼扇這膾炙人口的故事為先。史載王羲之曾在團扇上畫小人物;其子王獻之的《為桓溫書并畫烏牸駁牛扇》。

到了宋代,隨著繪畫藝術的蓬勃發展,特別是山水畫、花鳥畫在唐末、五代基礎上得到空前的提高。團扇之作,溫雅柔情,折扇之作,文氣俊雅。扇面之上,眼睛所到之處,不過方寸,卻象是在片刻之間,游歷過四方,歷經了四時。花鳥蟲魚,山水樓閣,才子佳人,千秋今古,都在這方寸、開合之間,扇面里藏著一個清遠、精巧的中國。

時至今日,扇不單單只是消暑工具,它更是文化載體,亦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在古代,只有王公貴族才會手握一扇;平民百姓無福享用,扇被當做權勢的象征;三國時諸葛亮手執羽扇運籌帷幄,扇又成了智慧的象征。此外,扇子還是八仙的寶物。八仙之一鐘離權常手執一柄可以“驅妖逐邪”的扇子。

扇子之“扇”與“善”諧音,扇子也寓意“善良”、“善行”。所以古人常將扇子掛于室內,象征著雅趣、高潔、與人為善。

圖文源自:每天學點旺運風水學

相關閱讀
稍后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