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神的故事 告訴你財富怎來的?

字型:

范蠡,是春秋末期的大政治家,有文財神,商圣之稱。范蠡曾經“三致千金”,三次散盡家財,又三次重新發家,就是放在今天這個時代,也是個奇跡了!古人有“為富不仁,為仁不富”的說法,但范蠡卻能算得上既富且仁了。

世人譽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后范蠡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這樣的一個奇才,他的人生歷程是怎樣的呢?

智謀超人位居名臣

提起范蠡,人們自然會想起成語“臥薪嘗膽”。這個典故說的是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擊敗,立志復仇,夜臥柴堆上,屋梁上懸掛苦膽,每日舔舐,用苦澀來警醒時刻不忘復仇大志,最終成功擊敗吳國,稱霸諸侯的故事。

在這個故事中,人們想到的是越王勾踐的隱忍和意志力。其實,如果沒有范蠡和文種兩人的輔佐,越王勾踐是絕對不可能戰勝吳國的,正是范蠡洞徹人生的大智慧,才主導了這一段精彩的歷史。

第一次散財

范蠡本是楚國的一介平民,因不滿楚國政治黑暗,而與文種一起投奔越王,被拜為大夫。到越國不久,越王不聽二人勸諫,與吳國開戰,兵敗被圍。危機中范蠡獻計,使吳王留下了越王的性命。后來,范蠡與文種一起制定了滅吳九計,幫助越王滅掉吳國。

范蠡與文種便自然成為越國最大的功臣,被尊為上將軍,高官顯位,榮華富貴。就在這功成名就之時,范蠡卻毅然向越王辭行,越王為了挽留范蠡,先是承諾富貴,繼而威脅,然而范蠡最終還是辭掉了高官厚祿,將家產全部充公,離開了越國。這就是范蠡第一次散盡家財。

第二次散財

離開越國的范蠡,先是來到齊國,改名叫鴟夷子皮。在齊國,他與家人在海邊辛苦勞作,治理產業。他們墾荒種地生產糧食,還利用海邊的鹽業資源,開展商業貿易,只用了幾年時間,就積累了數十萬家產。

齊王聽說了他的才干,便派人請他做齊國的宰相。而范蠡卻感嘆道:“治家理財,有千金之富,又有宰相的官職找上門來,這些看似幸運的事情,對我這樣的布衣百姓而言都是些不詳的征兆啊”。

他歸還了齊王的相印,把數十萬的家財盡數分給朋友與鄉人,只留下些便于攜帶的珠玉,作為日后經商的資本。散盡家財后,他連夜走小道離開齊國。這是他第二次散盡家財。

第三次散財

后來,范蠡又遷居到陶,再次改名換姓,自稱朱公,人稱陶朱公,在陶地他重新創業,不久便再次成為當地首富,財產遠遠超過在齊國的時候。據史書記載,在他從商的十九年中,幾次積攢了數以千計的黃金,達到了富可敵國的程度,為當時天下首富。

有一年,天下大旱,幾乎顆粒無收,范蠡除了保留自己的生活必需,把自己的全部財產拿出來布施給國人,億萬家產,一日蕩盡。

誰知道,這次散財之后不到幾年光景,他再次積累起了萬貫家產。但是,范蠡的善舉并沒有因此止步,當災害出現的時候,他再次把全部家產布施了,這樣的布施一連有三次之多。

為了表示對他人格的仰慕,后來做生意的人就把他的像貼掛起來,以他為榜樣。可是,隨著時代的推移,慢慢的大家不知道陶朱公是誰了,只曉得他是財神,禮拜財神也不是為了學行善布施,而是想從他這里求發財。

很多人會羨慕范蠡,怎么就那么容易的“財源廣進”呢?自己為何沒有那樣的好運氣?其實很簡單,行善積德就有可能得財富。當我們種下行善的善因,我們收獲到的可能就是未來的好果報。如果我們種下的因是有所求,我們得到的果,也是有限的因果的力量。

源自:看中國(原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