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力紅博士對糖尿病的思考

    1.1萬閱    當前頁: 1/3    字型: 

前言

這些日子我再次拿起劉力紅博士的《思考中醫》,靜靜地閱讀后才真正地感到劉博士對祖國醫學的熱愛與執著。他在糖尿病方面的見解很獨到,與易醫文化的非常多理論不謀而合,我也將從八字、中醫方面去分析糖尿病的命理病因。

一、厥陰病提綱

有關厥陰病提綱,我們主要以326條:"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的內容來展開。326條是厥陰病的提綱條文,亦即厥陰病的病機條文,也是六經提綱條文中最長的一條。下面擬就條文所述諸證,分別討論之。

1、消渴

(1)消渴泛義

厥陰提綱條文第一個講述的證就是消渴,消渴是什么意思呢?渴就是口渴,這個我們都應該很清楚。然而,有的人口渴并不一定想喝水,或者喝一點點潤潤口就行了,所以,就有口渴不欲飲之證。這樣的渴就是渴而不消。那么,消渴呢?當然是既渴而又能飲水,而且飲后即消,口又很快地渴起來。這是消渴的一個大概意思。

厥陰病為什么會導致消渴呢?歷代的非常多醫家都以為是肝胃之熱耗傷津液所致,包括現代通用的教材都是這個說法。然而,我們細細地來思考這個問題,就感到以熱傷津液來解釋厥陰的口渴未必恰當。厥陰的這個渴應該有它很特殊的意義。為什么這么說呢?道理很清楚,假如以熱盛傷津來解釋消渴,那厥陰的這個熱怎么能跟陽明的大熱相比?陽明的白虎人參湯證是舌上干燥而煩,欲飲水數升,所以,要講熱盛傷津,那么這個消渴理應放在陽明篇中。應該將陽明的提綱條文改為:"陽明之為病,消渴,胃家實。"而張仲景沒有這樣,反而將消渴置于厥陰提綱證之首,這就很明確地告訴我們,厥陰之渴是另有所因的。

口渴雖是極普通和極常見的一個證候,然而,我們回看六經提綱條文,卻只有厥陰提綱言及渴,這便提示我們消渴是厥陰病最容易出現的一個證,也是厥陰病最重要的一個證。因此,消渴對于厥陰病的診斷而言,便成為一個很重要的依據。

(2)厥陰何以渴

消渴為什么是厥陰病很重要的一個特征,厥陰病為什么最容易致渴?我們首先可以來感受一下口渴的過程,人之所以口渴,是由于口舌沒有津液了,口舌干燥了。所以,陽明病在描述口渴時,多用舌上干燥。因此,口渴這個過程的感受器官是什么呢?應該就是口與舌。而口為脾之竅,舌為心之苗,所以,我們講口舌,說實話就是講了心脾,講了火土。渴必由口舌,必由心脾,必由火土,這說明厥陰是最容易影響口舌、心脾、火土的因素,此亦為厥陰病渴的一個重要條件。

渴與旱說實話是很相類似的,在天地則曰旱,在人則曰渴,都是缺少水來津潤的緣故。如前所云,水在江河湖海,其性本靜,故水不能自潤萬物,必須借助其他中介的作用,方能津潤萬物。那這個中介是什么呢?其中一個最重要的中介就是厥陰,就是木。由于木為水所生,是水之子,所以,在五行中,離水最近的應非木莫屬。故前人將這樣一個關系形容為"乙癸同源"。乙癸同源,說實話就是水木同源,既然是同源的關系,那當然最容易得到它。而心作為五行中的火,又為木之子,由木所生。因此,心的苗竅---舌要想得到津潤,就必須靠木吸水以上養,就必須靠木的中介作用。這是一個方面。

另一方面就是木土的關系,木為什么能使土保持濕潤,或者說厥陰為什么能夠保證脾的口竅津潤呢?這一點我們看一看自然就會很清楚。在自然界,植物較多的地方,它的保濕性往往比較好,尤其在原始森林里,不管春夏秋冬,它的土質都是濕潤的。而在沒有植被的地方,在黃土高坡,在沙漠里,這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這里的土質往往都很干燥。可見太陰雖稱濕土,假如沒有木,這個土是濕不了的。前面我們曾經談到,龍戰于野,其血玄黃。龍是興云布雨的東西,當然也就是保持天地不旱的重要因素。而龍屬東方,龍歸于木。這便徹證了木在津潤萬物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因此,在正常情況下,厥陰能使心脾的苗竅---口舌保持充分的津潤,從而無有渴生。而一旦厥陰發生病變,心脾的苗竅便無法得到津潤,消渴便很自然的發生了。

(3)六經辨渴

上面我們談到了厥陰與渴的特殊關系,厥陰病雖很容易致渴,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它不是惟一的因素。所以,六經病中除太陰不言渴以外,其余各經皆有渴,這就有必要對六經口渴的各自特征作一個鑒別。首先我們看三陽的口渴。太陽口渴見于太陽府證中,由太陽氣化不利所致,所以,太陽之渴必兼脈浮、發熱、小便不利之證;接下來是陽明之渴,陽明之渴系熱盛傷津所致,故常與四大證相伴,即大熱,大汗,大煩渴,脈洪大;剩下的是少陽之渴,少陽之渴由樞機不利,影響開合,影響三焦所致,故少陽之渴多伴樞機不利之證,如往來寒熱,胸脅苦滿,脈弦細,口苦,咽干,眼花等。三陽之渴各有特征,在鑒別上不會有太多困難。治療上,太陽之渴用五苓散,陽明之渴用白虎湯,少陽之渴用小柴胡湯化裁,或柴胡桂枝干姜湯。

三陰病中,太陰沒有渴,即便有渴也不欲飲,所以,三陰病只有少陰和厥陰言渴。少陰病的渴已如前述,它是小便色白,一派陰寒之象。因此,少陰之渴也是容易區別的,尤其很容易與三陽之渴區別。對付少陰的口渴,需要動用四逆湯一類的方劑。上述三陽的口渴,及少陰的口渴都各有千秋,易于鑒別,除外上述這些口渴,其他的就都屬于厥陰的口渴。所以,厥陰渴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凡是上述四經之外的,一切不典型的口渴,皆屬于厥陰渴的范疇。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厥陰之于渴,就像太陽之于脈一樣。我們說一個人脈浮了,大致就可以斷定他是太陽病,至少也是八九不離十。除極少數虛陽外越的病人也可以見到脈浮外,大部分的脈浮都與太陽相關。所以,我們根據一個脈浮,就可以下一個大致的判定,這個病與太陽有關。同樣,我們根據一個口渴,假如這個口渴不具備上述四經的特殊表現,那就可以大致地判定這是一個與厥陰相關的疾病。因此,口渴,尤其是渴而能飲,渴而能消者,對于厥陰病的診斷無疑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4)厥陰治渴方

上面我們討論三陽的口渴,它都有專門的方劑對治,少陰和厥陰的口渴《傷寒論》中卻沒有提到對治的方劑。對于少陰而言,口渴并不是一個很主要的證,大可以隨證治之即是。然而,對于厥陰病,就不能不立一個治渴的專方了。那么,這個治渴的專方是哪一個方呢?我想非厥陰的主方---烏梅丸莫屬。

最近治療一例結腸癌術后的病人,患者男性,術后已近一年,大便仍不正常,逐日腹瀉五六次至七八次不等,初為爛便,后即純水。除瀉利以外,口渴很厲害,終日飲水不止,逐日至少需飲兩大暖瓶水。半年以來,疊進中醫治療,然效不甚顯。觀前醫所用方,多是健脾燥濕一類,兼或有固腎收澀一類。像參苓白術散,香砂六君湯,補脾益腸丸一類皆在常用之列。用上述這些方藥有沒有錯誤呢?應該沒有錯誤。慢性腹瀉,又是腫瘤術后患者,不用苦寒抗癌一類已是高手了。不從脾去治,不從太陰去治,還能從哪兒下手呢?然而,若要學過《傷寒論》,學過六經辨證,我想就斷然不會去從太陰下手。為什么呢?以"自利不渴者,屬太陰也",現在病人逐日渴飲兩瓶水,怎么可能病在太陰呢?所以,用上面的方劑當然就沒有效果了。

那么,對上述這樣一個疾病該從何處入手呢?病人下利,然六經皆有下利。病人口渴,且飲水甚多,此即為消渴也。又下利,又消渴,這就非六經皆有,而是厥陰獨具了。所以,毫無疑問地應該從厥陰來論治,應該投烏梅丸。于是為病人開具烏梅丸原方,不作一味增減,每診開藥三四劑,至第三次復診,渴飲減一半,逐日僅需喝一瓶水,水瀉亦大大減輕。

由上述這個病例,我們應該初步地感受到六經辨證是一個很方便的法門。只要我們將六經的提綱把握實在了,六經病的切入是很容易的。像這個病,你若是不用六經辨證的方法,很容易就切入到太陰里面,脾胃里面去了,而一旦你用六經的方法,那無論如何是不會把它擺到太陰脾胃里去思考的。因此,六經辨證不但具有上述的方便性,而且還有很大的可靠性。這樣一個既方便又可靠的法門,為什么不去把握它呢?當然應該把握它!

(5)對糖尿病的思考糖代謝與木土的關系

談到消渴,我們會很自然地想到一個現代的病名,就是糖尿病。從文獻記載來看,實際早在隋末時就已經把消渴病當作糖尿病了。那么,厥陰提綱條文中提到的這個消渴與隋唐以后的消渴病,亦即與現代的糖尿病有什么聯系呢?記得上大學時,在講到厥陰提綱證時,老師還會專門夸大不要將厥陰的消渴當成現代的消渴(糖尿病),教材的釋義也這樣明文劃定。厥陰病很主要的一個證是消渴,而現代糖尿病很主要的一個證也是消渴。固然厥陰提綱證的消渴不一定就是糖尿病,然而,糖尿病與厥陰病會不會就沒關系呢?這個問題縈繞心頭,久久難去。

我們曉得,糖尿病很直觀的一個情況就是血糖升高,當血糖升高到一定時,超過了腎的糖閥值,這時就會連帶出現尿糖。所以,古時侯人對糖尿病的診斷就主要通過對尿糖的觀察。尿糖怎么觀察呢?那個時候又沒有尿糖試紙,這就要靠螞蟻幫忙。螞蟻嗅覺很靈,尤其對于糖更是靈敏,一般的尿拉到地上是不招螞蟻的,螞蟻也怕這個臊味,可是糖尿病人的尿拉到地上,很快就會招來許多螞蟻。古時侯人就通過這個方法來診斷糖尿病。

糖在身體的作用主要是為身體的組織器官提供能量,那么,現在血糖為什么會升高呢?現代的說法主要是胰島素的不足,所以,過去治療糖尿病的惟一方法,便是想法增補胰島素,或是想法刺激胰島細胞的分泌。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胰島素的不足僅僅是一個方面,而更主要的原因是機體組織細胞對糖的利用發生障礙。所以,看起來似乎是血糖很高,似乎是糖多了。而真實的情況是什么呢?真實的情況卻是機體組織細胞內處于缺糖的狀態。恰是由于機體組織內處于這樣一種糖缺乏的狀態,所以,你不足我就得補足你。怎么補足呢?當然就需要機體啟動各式各樣的方法,其中一個我們能夠直接感受到的方法就是易饑,就是多食。糖尿病人的易饑多食其實就是由此而來。而在生化上的一個集中表現,便是血糖升高。因此,對于糖尿病我們應該有這樣一個宏觀的熟悉。它不是糖太多,而是糖不足。因而,糖尿病的關鍵問題是要沒法解決糖的利用問題。翦滅了糖利用過程中的障礙,糖尿病的諸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以上我們從現代的角度對糖尿病作了一個大致剖析。那么,從中醫的角度,尤其是從傷寒六經的角度,我們怎樣去看待這個問題呢?血糖升高是不是土跑到水里面去了?糖尿病屬于糖的代謝利用障礙,糖在中醫它屬于哪一類的東西呢?糖是甘味的東西,而甘味于五行屬土,所以,很顯然,糖應歸到土這一類。因此,糖的代謝、利用障礙,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就應該是土系統的障礙。土系統怎么障礙呢?從上述直觀的角度我們曉得,糖尿病就是血中的糖太多了,糖太多當然也就是土太多,而血于中醫、于自然它可以與什么類比呢?它可以與江河類比。故古時侯人云:人之有血脈,如大地之有江河。所以,把血中的糖分過多的這樣一個病理情況放到自然里,實際就是水中的土太多了,江河中的土太多了。

過去,我們沿著長江往西走,江中的水是碧綠碧綠的,再加上兩岸青山的依襯,真是青山綠水,美不勝收。可是現在我們再去長江看一看,原來的青山不在了,綠水也變得黃濁。綠水為什么會黃濁呢?水中的土太多了。土本來應該呆在它的本位上,不應該到河流里,可現在為什么會跑到河流里來呢?根子在木。這個原因我們在太陰篇里已經討論過,就是土的流失。由于樹木砍伐,植被減少,所以,土就很難安住在本位上,幾度風雨就把它帶到河流里了。由此可見,水中的土太多,使河流變得渾濁,其根本的原因還是木少了,植被少了。看上去似乎是土的問題,土不循分,跑到水里來滋事,使我們看不到從前的綠水,可是追溯它的根子,卻是在木上面。

我們遵循老子的"道法自然",將上述糖尿病的過程放到自然里,就曉得糖尿病固然是土系統的毛病,可是它的病根卻在木系統上,卻在厥陰上。厥陰的提綱證為什么首言消渴呢?這里的消渴與后代的消渴病(糖尿病)是不是沒關系呢?這個問題就很清楚了。很顯然,我們將糖尿病放到厥陰病里來思考,這便從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的三消學說,使我們得以從真正的源頭上來設立對治的方法。這便將糖尿病的論治,糖尿病的研究提升到了一個很高的自然境界。迄今為止,現代醫學還是以為糖尿病是不可治愈性疾病,必須終身服藥。而我們從厥陰的角度,能不能找到一個治愈的方法呢?對此我是滿懷信心的。用中醫的思想武裝中醫。我們通過思考,利用中醫的方法治愈了現代醫學以為不能治愈的疾病,這個算不算現代化呢?這個不然而現代化,而且應該是超現代化。作為人類,我想他更希望中醫以這樣的方式來出奇制勝地為現代提供服務。用現代的儀器裝置將中醫武裝起來,甚至武裝到牙齒,不是沒有用處,但,我們應該清楚地意識到這不是惟一的方法。我們應該更多地開動腦筋,用中醫的思想來武裝中醫,只有這樣,中醫的路才可能走得長遠。

相關閱讀
好文推薦
稍后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