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五行與術數(一)

    字型: 

現代人對于五行的認識,一般都說是金、木、水、火、土。比如我們所知道的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種金屬(金);我們所知道的各種植物(木);我們所知道的江河湖海(水)等;我們所知道的各種火焰(火);我們所知道的各種泥土(土)等。

其實,這只是五行在我們這個空間的一種表現形式。五行還有其它的表現形式。在這方面,四書五經之一的《禮記‧月令》有比較詳細的論述,例如對孟春之月的描述:“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參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大皞,其神句芒。其蟲鱗。其音角,律中大蔟。其數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戶,祭先脾。”

這是說:孟春正月,太陽執行的位置在營室(星名,二十八宿之一);黃昏時,參星位于南天正中;拂曉時,尾星位于南天正中。春季的吉日是甲日和乙日,于五行屬木。尊崇的天帝是有木德之瑞的大皞(讀音“太昊”,伏羲氏;亦稱為青帝)。敬奉的地上的神是木神(春神)句芒(“句”讀音“勾”)。動物中與木相配的是鱗蟲(有鱗甲的動物,以水生動物魚類居多)。五音中與木相配的是“角”;與此月相應的十二律是大蔟(讀音“太促”)。與木對應的成數(或吉數)是八。與木相配的五味是酸,五嗅是膻(臊)。本月要祭祀戶神,祭品以(牛羊豕的)脾臟為佳。

《禮記‧月令》其實是從另一個角度講述了我們這個宇宙的結構形式。從這段文字表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很多的秘密。五行中的“木”對應的是一年四季中的春天,對應的天干數是甲和乙。以之運用于現實生活,例如,公元2017年,黃曆七月十五中元節是乙未日,在這一天出生的人,他(她)的命相中五行屬木。而前一天(黃曆七月十四,甲午日)出生的人命相中五行也是屬木。我們還明白了,大部分有鱗甲的水生動物魚類,它們的五行屬性可不是屬水的,而是屬木的。與“木”對應的成數(或吉數)是八,這個數很重要;比如,我們中國人都喜歡用“8”這個數位,其實這個數位是有季節性的,它與五行是對應的,也就是春季用“八”這個數位很好,春季的三個月,初八這一天,對各行業(殯葬業除外)都是吉利的日子。特別是以前的木匠這個行業,都喜歡選在正月初八或十八舉行開業或開工儀式,及祭祀木匠的先師魯班。我們在后面的術數章節中還會詳細談運用之法。

《禮記‧月令》詳細說明了一年十二個月中每一個月天象執行的規律,五行對應的關系;每一個月天子及王公大臣應該做些什么,發布什么樣的政令,違背時令會有什么危害;包括天子的居處及出行時應該穿什么顏色的衣服均有詳細的規定。從周朝到清朝,歷代的朝廷都是這樣實行的。能讓歷代皇帝遵照執行的儒家經典必出自圣人之手。筆者個人判斷此章節是周公(姬旦)所作。

那么古代的圣人為什么要求天子及王公大臣這樣做呢?其實這與我們這個宇宙的執行規律及結構形式有關。這也是古人說的“道法自然”及“天人合一”,因為古代講五行構成了我們這個宇宙中的萬事萬物。

筆者先舉個簡單的例子,上世紀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中期,中國大陸火車的執行速度還不是很快,最快的速度大約在每小時八十公里左右。那時大家坐火車時的座位是相對而坐,不會有什么不適。而現今的動車速度,正常行駛速度基本都在每小時兩百公里以上。如果一個人背著動車前進的方向而坐,時間長了,站起來的時候頭會發暈。這是因為逆著動車前進方向的緣故。您逆著動車的前進方向而坐,等于是一直在消耗自身的能量與動車對抗。

而地球自轉及繞太陽公轉的速度遠遠大于動車的前進速度。中國古代的皇帝上朝時的座位都是坐北朝南。過去的讀書人讀書時的座位都喜歡坐西朝東,這其實很有道理。因為地球的自轉及公轉都是由西向東轉(更準確地說是由西北向東南方向執行),不管是坐北朝南或坐西朝東都是順應地球的前進方向,這就能使人的氣場的能量消耗維持在最低程度。在這種情況下不管是工作還是讀書,都能使效率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樣道理,那些在寫字樓長時間對著電腦上班的朋友,您應該注意一下自己的座位朝向了。還有就是正常人每天至少有五個小時在床上睡覺,床頭的朝向也相當關鍵。

以上只是從最淺的層次中說明人與天地執行規律相契合的重要性。那么,我們這個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在運動著,包括五行的種種因素也都在運動著。有些運動形式我們可以看得到,有些運動形式我們看不到。而《禮記‧月令》其實就是古代的圣人將常人看不到的一些五行的運轉變化形式說出來,讓人們照著去做。以下是筆者將《禮記‧月令》中提到的五行表現形式整理出來的對照表:

圖文:朝暉

相關閱讀
好文推薦
稍后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