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不度人人自度——生活中的禪

    7037閱    字型: 

有一位信者在屋檐下躲雨,看見一位禪師正撐傘走過,于是就喊道:“禪師!普度一下眾生吧!度我一程怎么?”禪師說:“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無雨,你不需要我度。”

信者立即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說道:“現在我也在雨里,該度我了吧!”禪師說:“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由于有傘;你被雨淋,由于沒傘。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傘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請自找傘!”說完便走了!

這則讀起來像是笑話的小故事是一則禪宗公案,這個信者似乎跟禪師開了個“普渡眾生”的玩笑,結果反而被機智的禪師戲耍并開導了一通。禪師分歧作的理由最少有兩條,首先,所說的“佛度人”,是“救度”不是“救助”,菩薩啟發大家修善因得善果這是在“救度”,然而這個修善因的修,這個實踐,這種作為,終究還是每一個人要親身去做,誰也不能替換你來種你自己的善因。和尚讓屋檐下的人搭乘了一下他的傘并不是在“度他一程”;其次,所說的“佛陀悲憫駕慈航,度人終靠人自度。”佛陀只負責指路,佛不度人人自度,自度才是正道,平時不留意努力修得一把傘用以自度,下雨天也就只有淋雨的份兒了。

讀禪文悟禪理,佛家固然慈悲為懷,但在救度眾人上也不是一味慈善,真正的大慈悲不在于救濟一時,也不會幫人幫到底,而是給你少許支援,讓你自己走出困境走上坦途。后者助人自立,前者讓人形成依靠。俗話說的“一升米養出個恩人,一斗米養出個仇人”也是這個道理。一個人饑困時,給他一升米,能救他一時之急,他會一直感恩,給他一斗米,他一時不愁吃了,惰性滋長,結果吃完了又去要,最后只能是生出怨恨。

看來不管是“佛度人”還是“人度人”,都得講求方法,讓弱小的人成長起來實現自立才是對他好的長遠之見,過多的扶助讓人更加軟弱。中國的家長們往往不留意這一點,以至于當他們的孩子到了上大學的年齡都不能生活自理,去年某大學新生想吃媽媽做的飯,哭著給家里打電話,媽媽第二天打飛的從青島趕到上海送來了一份餛飩,另一位大一新生剛入學不久由于吃不慣學校的飯菜又不會洗衣服,從學校七樓縱身跳了下去……據說在亞馬遜草原上有一種雕鷹,它們會把幼鷹從懸崖上多次推下去,以此來鍛煉幼鷹的翱翔能力,這種血淋淋的殘忍練習,練就的就是草原上的“飛行之王”。不同的愛的方式結出不同的果,發人深省!

眾人既可以度人也可以被度,大家度人時要留意方法,被度時記得不要陷入依靠的漩渦。人很輕易對手段性東西產生心理依靠,比如良多酒鬼一開始飲酒本為借酒澆愁,后來一不順心就去飲酒,逐漸就形成了酒依靠,有了擺脫不掉的酒癮。再比如當大家覺得時間充裕并不急著完成任務時,往往浪費掉時間,到來不及時才匆促了事,充裕的時間反會助長拖延惰性,抹殺工作效率。

恰是在這個意義上,逆境更易出人才,由于逆境斷掉了心理依靠,逼著人自己尋找出路,也就讓人逐步走上了自立之路。玩味“自傘自度”這句禪語,若能開啟自覺自省的心,自覺斷掉對人對物的心理依靠,勇猛精進地走上自度之路,必能受益終生。

相關閱讀
好文推薦
稍后轉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