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易經(第四十三卦)——夬卦
四十三、夬卦
夬(guài)卦是《易經》六十四卦的第四十三卦,這個卦是異卦(下乾上兌)相疊。乾為天為健;兌為澤為悅。澤氣上升,決注成雨,雨施大地,滋潤萬物。五陽去一陰,去之不難,決(去之意)即可,故名為夬,夬即決。夬卦天為陽卦,為輕氣向上運動,乾的運動遇到了什么呢,就是兌澤,所以說這是一個遇到困難怎么處理的卦。
43.1
夬:揚于王庭,孚號:“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白話
夬卦:王庭里正舞蹈作樂。有人呼告:“有敵人來犯。”邑中傳來命令:“出擊不利,要嚴陣以待。”筮遇此爻,出外旅行則吉祥。
解讀
夬(guài),卦名。夬,《序卦:“夬者,決也。”揚,《禮記?樂記》:“樂者非謂黃鐘、大呂、弦歌、干揚也。”干,兵器,今猶干戈連語。干揚,即以兵器為道具起舞。即所說武舞。孚號, 即呼。戎,武裝,這里指軍事行動。即戎,猶言投入戰斗。利有攸往,李鏡池說:“是占行旅,不連上讀。”
此卦是說當將帥擁兵叛亂之時,君侯應在宮廷之上予以宣揚揭露,并應用誠實的言辭大聲號呼,國家和君王有危險。除此之外,還應告訴國人及臣下,不宜于用武力去解決。而且事雖如此,但是還是利于前去解決問題的。此處的“ 利有攸往”,實際上就是“九四”爻辭的“牽羊悔亡”這一辦法。
43.2
《彖》曰:夬,決也。剛決柔也。健而說,決而和。“揚于王庭”,柔乘五剛也。“孚號有厲”,其危乃光也。“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
白話
《彖辭》說:夬,就是決斷的意思。夬卦剛眾荏弱,剛能決勝于柔。上卦為兌,兌義為悅;下卦為乾,乾義為健。剛健而又和悅,敢于決斷而又能輯穆相處,這是夬卦的品德。“小人被舉用于王庭”,這是由于上六陰爻居于全卦陽爻之上。“小人竊位,發號施令,聲厲詞嚴”,小人得勢,蘊藏著危機,而且是普遍的危機。“邑中傳來命令說出擊不利”,由于發兵出戰,崇尚武力,這是窮困之道。“利有所往”,是說上六之爻,孤懸獨立,陽剛之爻再增進一步,則全卦純陽,意味著小人消退,君子得勢。
解讀
夬卦下乾上澤,澤為水,乾為天,天上有水。水可潤萬物,但水如過多則潰決,危及眾生,故不可使其過盛,必“夬”之。夬在十二訊息卦中屬三月,“是月也,生氣方盛,陽氣發泄,勿者畢出,萌者盡達”(《禮記·月令》)。卦中五陽一陰,陽盛陰衰,五陽共“夬”一陰。然陰凌駕于眾陽之上,又切近“九五”之尊,猶小人當道,決之還有一定的難度。
《說文》:“夬,分決也”,即根據不同情況分別決定,分別處理。卦辭提出的辦法:一是“揚于王庭”,即將小人的罪行公布于朝廷之上,使之無地自容,讓眾人認清他的真面貌;二是“孚號有厲”,誠信地發布號令,告誡人們要遠離小人,戒備危險;三是“告自邑”,自邑中發布一道政令,讓天下人都知曉;四是“不利即戎”,就是說,解決這類矛盾不用動武,要按客觀規律辦事,以誠信制之。
43.3
《象》曰:澤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白話
《象辭》說:本卦上卦為兌,兌為澤;下卦為乾,乾為天,可見澤水上漲,澆灌大地,是夬卦的卦象。君子觀此卦象,從而澤惠下施,不敢居功自傲,并以此為忌。
43.4
初九: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咎。
《象》曰:不勝而往,咎也。
白話
初九:腳趾受傷,仍然繼續前進,將由于腳力不勝而遭致災難。《象辭》說:腳力不勝而繼續行進,將遭災難。
解讀
壯,借為戕,即傷。
“初九”陽剛居下,“壯于前趾”,有欲進之勢。但上無所應,在“夬”之始就要前往,不但沒有必勝的把握還會惹來災禍,故誡之“往不勝為咎”。“往不勝”這是必然,因“初九”位居卑下,勢單力薄,有輕敵思想。
43.5
九二:惕號,莫夜有戎,勿恤。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白話
九二:恐懼地驚叫,夜間有敵來犯,但不足為患。《象辭》說:有敵來犯,不足為患,由于九二之爻居下卦中位,像人得中正之道。
解讀
惕號,驚礙。莫,古暮字。戎,這里指兵戎之災。恤,擔憂。
“九二”居下乾之中為“夬”之主。以陽剛之質處中居柔,有能進善守之象,“惕號”即時刻保持警惕,“莫夜有戎”是說要時刻提防小人暗箭之傷,這樣則“勿恤”。
43.6
九三:壯于頄,有兇。君子夬夬獨行,遇雨若濡,有慍,無咎。
《象》曰:君子夬夬,終無咎也。
白話
九三:顴骨受傷,這是兇象。君子匆匆忙忙地獨個兒行路,碰上了雨,全身淋濕了,令人很不快,但沒有災難。《象辭》說:君子匆匆忙忙地獨個兒行路,但最后沒有災難。
解讀
壯,借為戕。頄(qiú求),顴骨。夬夬,借為趹趹,急定貌。濡,濕。慍,惱怒。
“九三”陽剛處乾卦之上,在五陽之中獨與“上六”之陰相應。“壯于頄,有兇”是說他的陽剛之氣只表現在臉上,表面上怒氣沖沖,而不真正去“夬”,則有兇險。爻辭誡之應該是“君子夬夬”即果斷地與“上六”斷絕關系。“獨行遇雨,若濡有慍”,“獨行”指“九三”脫離眾陽而單獨與“上六”私交,得到了“上六”的潤澤。“遇雨”、“若濡”,看來倆人感情還不錯,因此招至“有慍”,受到旁人的譏笑、謾罵;盡管如此,如果他能“夬夬”,還是“無咎”的。這里用了兩個“夬”,是說要堅定不移地與小人決裂,不要同流合污,這樣誤會是會消除的。
43.7
九四:臀無膚,其行次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當也。聞言不信,聰不明也。
白話
九四:臀部受傷,走起路來踉踉蹌蹌。牽羊上路,悔恨丟失了羊兒,這是由于對別人的告誡不相信。《象辭》說:行路艱難,由于九四陽爻而居陰位,像人處境不利。對于別人的告誡不相信,說明聽覺雖好,但不明事理。
解讀
次且,借為趑趄。馬融說:“卻行不前也。”
“九四”以陽居陰失其位,在“夬”之時眾陽皆進,而其“臀無膚”,欲居而不能安;不安則要行,“其行次且”,因失其剛性,行而又不能進,故而有悔。爻辭誡之“牽羊悔亡”,你跟在大家后面一起去“夬”就行了。“九四”切近“九五”之尊,這里的“羊”指“九五”。而“悔亡”的關健是“聞言不信”,即不要聽別人怎么說,自己要有主張;而要做到這一點,對“九四”來說還是很難的!
43.8
九五:莧陸夬夬中行,無咎。
《象》曰:中行無咎,中未光也。
白話
九五:細角山羊在道路中間蹦蹦跳跳,筮遇此爻無災難。《象辭》說:行中正之道,僅稱無災難,大概是沒有將中行之道推廣施行。
解讀
莧,王夫之《周易稗疏》:“莧字當從*,而不從艸,音胡官切。山羊細角者也。”《說文》莧部:“山羊細角者,從兔足。”陸,借為踛,跳而跑。中行,道路中間。中行無咎:《象辭》解“中行”為行中,猶言行中正之道,與經意有異。光,借為廣。
“九五”陽剛居尊位,為“夬”之主,但比近“上六”之陰;“上六”在兌卦,有取悅于下之意并有欺凌之勢,像馬齒莧那樣多漿汁而惑人。可“九五”剛正,“莧陸夬夬”,能像折馬齒莧那樣來決斷。“中行無咎”是說處理這類事情不要過急,更不能采取暴力行動,這也就是卦辭所說的“不利即戎”。
43.9
上六:無號,終有兇。
《象》曰:無號之兇,終不可長也。
白話
上六:狗在哭叫,預兆著終將有兇險之事。《象辭》說:國無號令,其勢必遭兇險,說明國運衰微,終不可保。
解讀
無號,高亨說:“無,當作犬,形似而誤。號,哭號。古時侯人以犬號為惡兆。《器子?兼愛》下篇:‘昔者三苗大亂,犬哭于市。’是其例。故爻辭言:‘犬號,終有兇。’”《象辭》以為無號即無號令,與經意有別。
“上六”陰居卦之極,猶君子得時,小人失勢,為眾陽所“夬”之。“無號,終有兇”,無須哭號,小人最終是要被“夬”去的。
歷朝歷代都有小人當道之事。小人當道,禍國殃民,當然是統治者考慮要解決的問題。在商滅亡后,箕子說:“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尚書·洪范》),只有清除小人,統治政權才能得到鞏固。《易經》作者總結了歷史的教訓,在夬卦中闡明了清除小人的做法。卦中五陽一陰,小人在上,眾陽共決之。夬的辦法就是卦辭中所提出來的四條原則,總的來說是按內部矛盾處理,采取“中行”措施,不使用武力。但清除小人不是輕而易舉之事,初九“往不勝”,沒有勝利的把握;九二“惕號”,時刻保持警惕;九四“臀無膚”,只有“牽羊”。而“九三”和“九五”與小人有些曖昧關系,三獨與“上六”相應,有“遇雨若濡”之象;五親比于“上六”,受其甜言蜜語之惑,故爻辭戒之“夬夬”,即清除小人要痛下決心,絕不留情。《易經》作者就是這樣步步設辭,多角度地闡明清除小人應采取的政策、措施和應有的態度。
所屬專題:《為大眾解讀易經》(68篇)